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共青团中央关于今年下半年工作的讨论纪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8:46:27  浏览:89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共青团中央关于今年下半年工作的讨论纪要

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关于今年下半年工作的讨论纪要

(1980年7月10日)



  最近,共青团中央书记处讨论了下半年的工作,现纪要如下:

  一、团的十届二中全会确定的一九八○年的四项任务,经过上半年全团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实践证明,四项任务符合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切合当前团的工作实际。我们下半年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注意连续性,继续围绕四项任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把功夫下在求深入、抓落实、出成果上。

  二、党中央书记处决定,原定于六月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工作会议延期召开。这是为了充分地、从容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便把会议开得更好、更有成效。现在,加强青少年教育已成为全党工作日程上的一件大事。各省、市、自治区,各大、中城市,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共青团作为直接的有关部门,也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劳动。各级团委要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进一步为会议作好准备;同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扎扎实实地研究、解决一些青少年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当前,要从多方面摸索和总结广开门路,满足青少年学习、就业要求的经验和办法。要专题地研究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动向,青少年自杀增多的原因和防范措施,以及一些地方宗教、迷信活动蔓延的情况和对策等。

  团中央将在前一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写成关于当前青少年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青少年保护条例》草稿,在进一步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即发各地讨论修改。与青少年教育有关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的意见,争取尽快定稿、会签。青少年问题的基本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典型经验材料,各省、市、自治区团委要继续抓出成果。

  三、当前青年的思想工作,总的还是按团十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核心(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一个重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去进行。许多地方团委上半年按照这个总的要求,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开展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教育活动,把四项原则的教育具体化、实际化了。如上海的“三年比十年”的形势教育活动,西安、沈阳等地以“我爱祖国我爱党”为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北京中学生开展的“立志成材”活动,天津少年儿童开展的争当新风尚“小红花”活动,都收到较好的效果。部队和一些地方团组织在青年中进行的革命人生观教育,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中国青年》等报刊开展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都说明,只要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说服教育的方法,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努力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工作就可以逐步地做到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那种认为现在青年“刀枪不入”,思想工作无能为力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

  根据当前情况,书记处建议,下半年着重地抓好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力争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各地、各单位主要开展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由本地、本单位团组织在党委领导下自行决定。在一切为了四化,坚持四项原则的总题目下,形式、方法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力求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对青年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承认差别,承认不平衡,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觉悟程度和不同经济、文化状况青年的实际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提高觉悟水平。“起点”不宜过高,工作不可太急。那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和一律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符合辨证法,效果并不好。要多做潜移默化的工作,少提那种“立竿见影”的要求。我们的基点一定要放在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工作上。

  要认真重视和办好青少年报刊,使它们真正成为新长征的号角和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四、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要从增加经济效果和培养锻炼人才两个方面引向深入,提高水平。今年以来,工交基建财贸战线的突击手活动,正逐步转到“八小时内创一流”和对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上来。农村团组织注重了经济政策的落实,从有利于体制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出发,活动更加因地制宜,做到了灵活、小型、多样。这些都是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数地方,突击手活动有“凉下来”的苗头,这是应该加以克服的。

  突击手活动一定要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有利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贯彻执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经济建设方针。要避免搞那种无益的概念争论,老在几项工作的“关系”上扯来扯去。重要的是要以实干家的精神去做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活动的形式、方法上提倡多样化、具体化,只要是有助于提高经济效果和培养人才的活动都应该允许、支持。下半年,团中央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煤炭战线青年掘进队的“双上纲要”竞赛;推广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团委的经验,在财贸战线开展“优质服务多贡献,争当商品小专家”的活动;总结纺织系统“创一流,破纪录”的操作表演和铁路系统技术比武的经验。在农村,着重研究、总结适应现行政策和体制的农村多种能手竞赛活动和科学实验、植树造林、多种经营的经验。

  下半年,城乡都要突出地抓一下青年的业余学习。各级团组织要担当起组织青年学习的责任,为青年的业余学习多创造一点条件,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总结、宣传通过业余自学成才的典型,主动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办好城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夜校、技校、短训班,千方百计帮助青年提高文化技术水平。还要关心和研究各个岗位上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使用问题。

  五、开好团的基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创先进团支部,争做合格共青团员,提高团组织战斗力的问题。对团的基层建设,去年以来,特别是团的十届二中全会以来,各地都引起了重视,加强了工作。创先进团支部的活动,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有了进展。已有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团委在六十六个团支部办点,其中有八个省、市、自治区团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下去办支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团的基层建设。但是,目前县社两级团的工作还很薄弱,团的基层组织中问题仍然不少,部分团员的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团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也还不够突出。这种状况同党对团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这是一个尖锐的课题,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下半年,我们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开好团的基层工作会议。团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团委和地、市、县团委都要深入下去,把基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搞清楚,并在研究、解剖基层先进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基层团支部工作的三个条例(草案)已经下发试行,请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修改和完善。

  根据党中央关于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精神,按照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积极研究、解决团干部的配备、来源、培养、管理等问题。

  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0]五十一号文件,积极建设文娱体育活动阵地,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求各级团委,在认真学好中央[1980]五十一号文件,深刻领会中央指示精神的基础上,主动请示党委并同有关部门协商,不失时机地提出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的措施、规划和方案,提交党委或政府讨论决定,把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列入城建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特别要象武汉那样艰苦创业,广开门路办阵地,既靠党和政府支持、左邻右舍资助,又靠社会各方、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的力量,把重点放在建设基层文化活动阵地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排除万难,把建设活动阵地这件事情抓好,争取今年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在积极恢复、建设活动阵地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挖掘潜力,改善设施,丰富活动内容,吸引、团结更多的青少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继续按团中央《关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见》和武汉现场会议的精神,组织好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七、全团带队,加强对少年儿童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展全党重视少年儿童、重视少先队工作的大好形势。团、队组织要大力宣传、贯彻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党中央书记处座谈会上胡耀邦、赵紫阳同志讲话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把少先队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加强辅导员的配备、训练和指导,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推广天津市争当树新风的“小红花”活动的经验,把“大种蓖麻,支援四化”和“可爱的祖国”远足两项活动抓出成效来。继续抓紧少先队的发展工作,让更多的孩子戴上红领巾。

  八、外事、旅游和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按原来的计划和安排进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


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三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下一步改革工作。李岚清副总理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岚清同志的讲话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三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改革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根据国务院领导每年都要开一次会议推动改革工作的指示,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三次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改革、保证改革健康进行的文件与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加强了领导、统筹和规划,各省会城市大力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努力组织实施,高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证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妥、健康地推进,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了1999年上海会议提出的三年改革预定目标。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到今年年底,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被基本打破,各普通高校普遍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这些新型后勤服务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日常运营与管理、内部分配与激励制度等方面,都采用了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机制。通过改革,实现了原有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形成了竞争机制。各地和学校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做法,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规模、水平与效益,均不断扩大和提高。一种既坚持为高校服务,又不断探索社会化改革,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高校后勤保障格局正在形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最大成果,就是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加快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三年多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统筹、规划下,各方面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与实施,认真落实各项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在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展。据初步统计,自1999年至今年年底,四年内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四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超过1999年前50年建设的总量。河北、浙江等省近三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国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约可解决400多万大学生的食宿问题,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巨大成就,这几年我国高校的扩招工作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和各高校都十分注意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例如,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地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下大力气整治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的校内外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北京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状况。去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电子科技大学周边环境得到了彻底治理,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学校的老大难问题。长沙市政府投资5亿多元,改造岳麓山周边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建设,为位于岳麓山的多所高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广州市政府共投入3亿元专门用于解决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环境问题。这些举措,在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少高校还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将一部分教职工住宅和后勤设施,有步骤地向校外置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还注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4、改革总体进展平稳、健康、顺利,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心、推动下,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协调、指导下,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狠抓落实,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精心指导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与高校行政体系的规范分离,不断加大对学生公寓、食堂建设进度与质量监督、检查,认真妥善地处理高校原有的后勤职工问题,保证了改革的平稳、顺利进行。近几年来,由于措施得当,不但保证了高校后勤系统原有职工基本没有下岗,还接受了学校其他部门部分分流人员,并在建筑、餐饮、商业、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社区与家政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为缓解社会人员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上海市的教育超市,为社会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社会新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西安交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社会下岗人员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三年来,改革总体上按国务院的要求与部署,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维护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食堂、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仅学生公寓一项,三年来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30亿元。今年,我国各类高校在学学生人数约1600万,年消费总额约1200多亿,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各地在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奋发有为的精神;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及时研究、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坚持政府统筹、领导、规划,省与省会城市协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精心组织,高校主动参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实施机制;推动并落实政府必要投入与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并举的措施;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着力建立保证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持续、健康运行的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能取得上述巨大成绩是各方面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谨借此机会,向一贯支持、关心这场改革的各级领导,向为改革付出艰辛劳动、做出贡献的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各高等学校、各有关社会企业和机构,表示衷心的谢意!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1、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预计从现在起,到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将增加80万以上,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100万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持续发展。为此,各项改革、必要的经费投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必须跟上。今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超过900万人。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均被扩招的学生“吃掉了”。目前在校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食、宿条件并未得到改善,脏、乱、差的状况还大量存在,8人甚至10人住一间宿舍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相当普遍。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诱发事端、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稳定的情况就难以避免。今后几年,即使按照正常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预计将接近1300万人。按争取达到“421”标准计算,到2005年,学生公寓缺口约4800万平方米,学生食堂缺口约760万平方米。因此,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和到2010年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抓紧建设,尽快补上在学生公寓、食堂方面的缺口。所需的近千亿资金,全靠国家投入既不可能,也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来实现。



  2、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管理和运行机制急需抓紧巩固、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有些地方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缺乏力度;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实施不落实,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少数高校领导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对改革的内涵缺乏全面的理解,改革积极主动性不够。



  此外,目前新形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只是初步的,水平还较低,也很不完善,在改革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尚未进一步理顺、理清;运营成本与效率还潜伏着不少不稳定的因素,距离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抓紧巩固和完善。



  3、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尽快研究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要进一步探索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完善加快建设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思路,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监督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总之要抓紧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巩固扩大改革成果的措施。



  三、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今后的教育工作做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针对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讲几点具体意见。



  1、全面理解改革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姓“教”的原则,坚持为高校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这既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把握的方向,也是组织实施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化改革的内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高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目标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化的概念也并不是绝对的。不顾条件与可能,不加区别地把高校的后勤完全推向社会,不是我们要求的社会化改革。这场改革一开始,我们就反复强调,要加强政府的领导、统筹与规划;强调改革要因地、因校制宜;强调改革要精心操作、稳妥推进;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中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做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继续履行对本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二是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认真严肃地对待价格、质量与学生承担能力的问题,始终警惕并坚决制止靠涨价推动改革的各种错误倾向。质量要上去,价格要稳定、合理,这是衡量后勤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是否认同的一个根本标准。最近一个时期,少数高校擅自提高住宿和食堂用餐标准,已诱发了一些事故的苗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食宿方面的服务价格和收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要努力兼顾经济和社会两种效益,当两者发生矛盾、一时难以协调解决时,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应由学校或政府予以补贴或承担。公寓、食堂的经营者,应坚持微利、保本的经营思想,要看得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谋取暴利,要千方百计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中找出路,找效益。三是各方面要加大对改革在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高校后勤社会化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没有各方面必要的财力、政策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各级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方面的文件,要认真地落实和完善、补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改革在财力上支持不够。一些本应由政府或学校财力支持建设的重要后勤设施,或重大基础性生活设备,都转由后勤服务实体或相关社会企业承担,既影响后勤服务实体和社会企业参加改革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经营成本,最终必然又通过不同方式转嫁到学生身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上已经减轻了高校迅速发展过程中的负担,但政府和学校对发展投入一定的财力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且在情理之中。学校要调整校内经费支出结构,对后勤改革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决不能简单地“甩包袱”,甚至急于求“回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



  2、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会议之后,各地制订了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三年规划。这个规划到今年年底已经完成。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公寓、食堂的缺口还很大,还必须再狠抓几年。各地在这次会议之后,要结合今后五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努力按“421”的标准,把帐算好算准,制订2003-2008年高校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统筹组织实施。根据岚清同志的指示,今后,高校的招生规模要与各地对高校的投入力度、改革进度及后勤保障条件挂钩。凡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缺口大的高校,要限制招生规模。教育部已于去年发了有关文件,并已向各地打了招呼,今后要坚决贯彻执行。



  3、因地、因校制宜,努力加快改革的进度。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化,但具体实现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很不平衡,各高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标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推动改革的深化。



  学生公寓、食堂的建设,在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有些可以委托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按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承建。在加快学生公寓、食堂建设方面,高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凡学校尚有用地的要优先用来建设学生宿舍;教师住房向校外置换后腾出的房屋,要改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宿舍;校内的破旧房屋或陈旧设施拆除后产生的用地,也应主要用来建设学生宿舍。高校还要积极调整校内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学生公寓、食堂建设的经费支持。学生公寓要建在高校的周围,尽量建得离学校近一些,以方便学生。为便于管理,不提倡建设由几所高校共用的大片学生公寓(城)。学生公寓还是要“一校一片”、“一校一寓”。要千方百计降低造价。新建的学生公寓要按筒子楼形式建设。厕所、浴室等公共卫生设施,一律按公用方式安排,不进宿舍房间。另外,电话、电视机也不进房间。这件事,李岚清副总理已讲了多次,教育部也发了文件。提出这样的要求绝不是小题大作,是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有利于降低造价、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育人,有利于管理,有利于长远改革考虑的。希望大家认真执行。学生公寓、食堂建设,要坚决贯彻“坚固、实用、安全”的原则,一般盖多层(6-7层),不盖高层,更要禁止盲目攀比、竞相提高标准、提高成本和收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改革成本,防止向学生转嫁矛盾。关于新型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而宜。有些地方只有一所高校,这所高校的后勤工作,就不能完全照搬高校比较集中的一些地方的做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几所学校组成联合后勤服务集团;有些高校,可以连人带市场托管给其他高校办得好的后勤实体或社会优质企业;在高校比较集中、能形成一定市场的大、中城市,可以组织跨高校的后勤物资配送中心,或实行连锁经营。关于在省级范围内组建跨地区、跨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的问题,要谨慎,条件不具备或时机不成熟时,不要匆匆组建。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和监督。三年多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均采用新的运营、管理机制,学生的食、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质量与态度逐步改善,价格基本稳定,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也陆续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少数地方还诱发了一些事端,影响了高校的正常办学秩序,波及学校的稳定,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于改进并加强学生公寓、食堂的管理与监督问题,教育部已发出几个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在这里再强调几个问题。



  关于学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当前有些高校食堂在管理监督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管理、监督不到位;二是一些食堂经营者经营思想不端正,就餐价格偏高或擅自提价;三是食品卫生与安全存在漏洞。应该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高校必须承担应承担的责任,绝不能“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各高等学校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改革与加强管理、监督的关系。学校的行政和党委,都要有一位领导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发现、反映、处理问题,坚决防止并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把对高校学生食堂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常抓不懈。



  高等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高等学校食堂的运作、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学生利益,决不允许经营者为谋取更大利润而随意提高价格。各地、各高校在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监督方面,首先要管住价格。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学校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断掉对学生食堂的必要支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食堂该补贴的,还得补贴,以确保食堂的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加强对食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的管理、监督。要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食堂经营者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对食堂的承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各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均应有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坚决禁止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高等学校与中标方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办法。对未参与投标已进入高校从事餐饮经营的一些单位与个人,也应按上述原则补审,不符合条件的应取消其经营资格。要严把卫生准入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商请卫生部门加强对高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发放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条件发放卫生许可证。要严把质量准入关,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不得批准开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的卫生、保洁设施,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经高校验收合格、卫生部门审查通过并获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已投入使用、尚未达到要求的食堂,应按要求抓紧完善,限期达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经常组织人员查找漏洞与隐患,并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制度。学生食堂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对食堂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强日常检查、评估。高校食堂发生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并坚决更换食堂经营者。要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投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高校的食堂必须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确保食品安全。各高校的职能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措施,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坚决杜绝腐败行为,发现问题迅速严肃追究处理。



  关于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不落实。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决不能推给其它单位。各高校要切实负起责任,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机制,做到责任、人员、机构、制度落实。党支部、团支部要进公寓,政治辅导员也要进公寓。各高校要按学生的人数比例,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公寓内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进驻学生公寓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要建立并强化激励机制,要将其在学生公寓的工作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进行考核。当前要特别重视并抓好对校外学生公寓的管理。校外公寓常由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使用,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有些这类公寓出现了一些事故苗头。对此,各地、各高校,必须格外重视,切实管好。凡由几所高校共同使用的学生公寓,在学生管理方面,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同各校协商,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协调学校、业主、物业管理等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



  要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学生、业主、物业管理等各单位和人员都要严格按契约规定办事,以保障入住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各项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维护公寓内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公寓各项收费的管理,高校和开发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巧立名目乱收费。要切实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对学生公寓的住宿、用电、用水、饮食、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工作,要明确机构,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监督。高校和物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要落实责任追究制,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端的苗头和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5、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各方密切协同、配合,是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这几年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主要靠的是这一条,今后改革的全面推进、深化,还得靠这一条。希望各地、各高校、各有关单位,认真学习上海、湖北、陕西、北京、浙江和其它有关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筹领导规划下,抓紧研究、部署今后几年的改革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精心组织本地区的改革,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努力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各级政府制订的有关优惠政策。高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各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提高认识,亲自抓改革,认真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齐心协力,继续推进改革的深化。



  同志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今后的任务虽很艰巨,但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让我们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保持蓬勃朝气和昂然锐气,克服困难,勇于实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国务院所确定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109号


《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已经2008年10月23日省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5日起施行。



省长 林树森





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地方志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方志,是指冠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本省的地方志分为三级:省编纂的地方志、市(州、地)编纂的地方志、县(市、区)编纂的地方志。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制定业务规范;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编纂、审查、验收地方志稿件;培训地方志工作人员;征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整理旧志;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地方志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地方综合年鉴每年进行编辑。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地方志编纂总体工作规划,统一组织编纂、出版地方志,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八条 根据编纂方案承担编纂任务的有关单位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纂任务,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征集地方志资料的制度,并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征集内容包括乡镇志、村志、部门志、企业事业单位志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获得适当报酬。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第十条 地方志编纂工作应当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应当有少数民族人士参加。地方志专职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

第十一条 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实行审查、验收制度,未经审查、验收的不得出版。

省编纂的地方志书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后公开出版;市(州、地)编纂的地方志书报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审查、验收,经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公开出版;县(市、区)编纂的地方志书报市(州、地)地方志工作机构审查和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复查、验收,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开出版。

审查地方志书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二条 地方志书编纂应达到下列审查、验收的基本要求:

(一)编纂指导思想正确,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外、保密、民族、宗教、军事等有关规定;

(二)资料真实可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三)符合地方志书体例,篇目设计合理,逻辑关系清楚,能基本达到科学性、资料性、实用性的统一;

(四)行文规范,表述准确,图文并茂,图表及说明文字齐全。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和数字使用规范、标准。

第十三条 地方志编校、版面设计、印制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地方志书印制应当统一采用大度16开版式。

第十四条 编纂单位应当在地方志出版后30日内向当地和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报送存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依法整理修志工作档案,移交本级档案馆。

第十五条 地方志的著作权依法由组织编纂的地方志工作机构享有,参与编纂的人员享有署名权。

地方志正式出版后,承编单位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向编纂人员支付报酬。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保存地方志资料的制度,加强地方志开发利用和网络建设,地方志和其他地情资料应当向社会开放,开拓服务途径。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第八条规定,不按照编纂方案的规定承担和完成编纂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 违反第九条规定,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故意提供虚假资料,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第十四条规定,未能在规定时限内报送存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其限期报送;逾期不报送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编纂部门志、乡(镇)志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从2008年12月15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