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40:45  浏览:891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粮食储备局 等


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的通知
1999年6月11日,国家粮食储备局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厅(局)、技术监督局,各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办事处、中谷集团,各粮检机构:
为全面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加强粮油质检工作,及时掌握粮油储存品质变化情况,适时推陈储新,准确界定陈化粮油,推广科学保粮,不断提高粮油质量水平,现将《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
1 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粮油品种的品质判定定义,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的使用与判定、试验方法等要求。
本规则适用于中央储备粮油、定购粮油、保护价收购粮油,其他性质的粮油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面标准被修订后,则引用修订后的新标准。
GB 1350--86 稻谷
GB 1351--86 小麦
GB 1352--86 大豆
GB 1353--86 玉米
GB 1354--86 大米
GB 1355--86 小麦粉
GB 1534--86 花生油
GB 1535--86 大豆油
GB 1536--86 菜籽油
GB 2716--88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T 5490--85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85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T 5492--85 粮食、油料检验 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B/T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 粗蛋白质测定法
GB/T 5516--85 粮食粘度测定法(毛细管法)
GB/T 5520--85 粮食、油料检验 种子发芽试验
GB/T 5530--85 植物油脂检验 酸价测定法
GB/T 5538--1995 油脂过氧化值测定
GB 10464--89 葵花籽油
GB/T 14488.1--93 油料种籽含油量测定法
GB/T 14607--93 小麦粉干面筋测定法
GB/T 15682--1995 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
GB/T 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
3 定义
3.1 宜存粮油:符合判定为“宜存”规定的,可继续储存的粮油
3.2 不宜存粮油:符合判定为“不宜存”规定的,需要轮换的粮油。
3.3 陈化粮油:符合判定为“陈化”规定的,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油。
4 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4.1 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见表1、表2和表3)
表1 稻谷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
| | 籼稻谷 | 籼稻谷 |
| 项目 |--------------------------------------|--------------------------------|
| | 宜存 | 不宜存 | 陈化 |宜存 | 不宜存 | 陈化 |
|--------------------|--------|------------------|--------|------|--------------|--------|
|回归评分值,分 |≥70 |<70 | ---- |≥70|<70 | ---- |
|--------------------|--------|------------------|--------|------|--------------|--------|
|脂肪酸值, | | | | | | |
| |≤25 |>25--≤32 |>32 |≤25|>25--≤35|>35 |
|mgKOH/100g| | | | | | |
|--------------------|--------|------------------|--------|------|--------------|--------|
|粘度,mm2/s |≥4.5|<4.5--≥2.5|<2.5|≥10|<10--≥4 |<4 |
|--------------------|--------|------------------|--------|------|--------------|--------|
|品尝评分值,分 |≥70 |<70--≥60 |<60 |≥70|<70--≥60|<6 |
|--------------------|--------|------------------|--------|------|--------------|--------|
|色泽 |正常 | 正常 |不正常 |正常 | 正常 |不正常 |
|气味 |正常 | 正常 |有异味 |正常 | 正常 |有异味 |
--------------------------------------------------------------------------------------------------
表2 小麦和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
| | 小麦 | 玉米 |
| 项目 |--------------------------------------|--------------------------------|
| | 宜存 | 不宜存 | 陈化 |宜存 | 不宜存 | 陈化 |
|--------------------|--------|------------------|--------|------|--------------|--------|
|回归评分值,分 | ---- | ---- | ---- |≥70|<70 | ---- |
|--------------------|--------|------------------|--------|------|--------------|--------|
|脂肪酸值, | | | | | | |
| | ---- | ---- | ---- |≤40|>40--≤50|>50 |
|mgKOH/100g| | | | | | |
|--------------------|--------|------------------|--------|------|--------------|--------|
|粘度,mm2/s |≥4 | <4 | ---- |---- | ---- | ---- |
|--------------------|--------|------------------|--------|------|--------------|--------|
|面筋吸水量,% |≥180|<180 | ---- |---- | ---- | ---- |
|--------------------|--------|------------------|--------|------|--------------|--------|
|品尝评分值,分 |≥70 |<70--≥60 |<60 |≥70|<70--≥60|<60 |
|--------------------|--------|------------------|--------|------|--------------|--------|
|色泽 |正常 | 正常 |不正常 |正常 | 正常 |不正常 |
|气味 |正常 | 正常 |有异味 |正常 | 正常 |有异味 |
--------------------------------------------------------------------------------------------------
表3 大豆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
| | 大豆 |
| 项目 |--------------------------------|
| | 宜存 | 不宜存 |陈化 |
|--------------------------|--------|--------------|------|
|粗脂肪酸价,mgKOH/g|≤3.5|>3.5--≤5|>5 |
|--------------------------|--------|--------------|------|
|蛋白质溶解比率,% |≥75 |<75--≥60|<60|
|--------------------------|--------|--------------|------|
|色泽 | 正常 | 正常 |不正常|
|气味 | 正常 | 正常 |有异味|
----------------------------------------------------------------
4.2 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葵花籽油(见表4)
表4 食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
| | 大豆油,菜籽油 | 花生油,葵花籽油 |
| 项目 |--------------------------------|--------------------------------|
| | 宜存 | 不宜存 |陈化 | 宜存 | 不宜存 |陈化 |
|--------------|--------|--------------|------|--------|--------------|------|
|过氧化值, | | | | | | |
| |≤8 |>8--≤12 |>12|≤12 |>12--≤20|>20|
|meq/kg | | | | | | |
|--------------|--------|--------------|------|--------|--------------|------|
|酸价, | | | | | | |
| |≤3.5|>3.5--≤4|>4 |≤3.5|>3.5--≤4|>4 |
|mgKOH/g| | | | | | |
--------------------------------------------------------------------------------------
4.3 回归评分值(Y)计算公式:
Y籼稻=70.7+0.07X发芽率--0.25X脂肪酸值+1.70X粘度
Y粳稻=86.3+0.005X发芽率--0.61X脂肪酸值
Y玉米=80.5+0.10X发芽率--0.34X脂肪酸值
说明:为了计算回归评分值,需要检验发芽率。
4.4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 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的使用与宜存、不宜存、陈化的判定
5.1 储存品质控制指标适用于安全水分条件下正常储存的无污染的粮油。
5.2 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的划分 把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划分为两部分:品尝评分值作为品尝指标部分,其他指标作为理化指标部分。
5.3 宜存、不宜存、陈化的判定
5.3.1 稻谷 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不宜存”规定的,即判定为不宜存稻谷;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陈化”规定的,即判定为陈化稻谷。
5.3.2 小麦 有一项理化指标符合“不宜存”规定的,即判定为不宜存小麦;判定小麦是否陈化,则以品尝指标为准。“宜存”和“不宜存”的品尝指标是参考指标,不是判定指标。
5.3.3 玉米 回归评分值是参考指标,不是判定指标;其他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有一项符合“不宜存”规定的,即判定为不宜存玉米;判定玉米是否陈化,则以脂肪酸值为准。
5.3.4 大豆 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不宜存”规定的,即判定为不宜存大豆;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陈化”规定的,即判定为陈化大豆。
5.3.5 食油 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不宜存”规定的,即判定为不宜存食油;有一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符合“陈化”规定的,即判定为陈化食油。
5.4 除每年两次常规性的检测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外,还应根据储存过程中粮油的具体情况,随时扦样检测其品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粮油损失。
5.5 其他类稻谷的归属 其他类稻谷的归属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部门自行规定,其中省间调拨稻谷按调出方规定执行。
6 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的详细规定见附录A。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考核评议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考核评议暂行办法的通知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考核评议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十月九日



  山东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考核评议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工作提速长效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2〕9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结合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目标要求和遵循的原则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的要求,定期对省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议,促进政府机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行政效能考核评议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全面准确地评价各部门工作绩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使政府部门的工作处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坚持注重实效原则,讲求效果,避免形式主义。
  二、考核评议对象和内容
  (一)考核评议对象。主要包括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中央驻鲁有关单位。
  (二)考核评议内容。
  1.履行职责情况。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措施是否有力,效果是否明显;是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工作中是否有创新精神,有无新进展、新突破;是否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解决。
  2.行政效率情况。在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推行电子政务方面有无新举措、新进展,办事效率是否明显提高;在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程中,是否存在职责不清、行政不作为、推诿扯皮以及服务承诺不兑现等现象。
  3.政务公开情况。按规定应当公开的事权、财权和人事权方面的政府信息是否公开;在便民服务方面,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以及监督投诉办法是否公开;政务公开的方式、程序和监督措施是否健全规范并落实。
  4.依法行政情况。是否能够按照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按法定的程序办事;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做到主体合法、依据正确、证据确凿、处置适当、手续完备;行政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滥用职权、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和管理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
  5.转变作风和文明服务情况。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供优质规范服务情况;精简会议和文件是否达到省政府规定要求;审批事项较多的部门是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6.责任追究和处理群众投诉情况。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情况;对行政违法案件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承诺不兑现等问题是否进行了责任追究;群众投诉的渠道是否畅通,群众投诉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
  三、考核评议方法
  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考核评议活动。采取统一制定方案、分类实施、面向社会、群众参与的方法,以组织考核评估和社会问卷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于每年年终进行。
  (一)考核评估。考核评估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部门按照办法规定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形成考评报告。第二阶段,采取“听、看、查、议”的方式(听取部门领导履行职责情况汇报,察看工作设施建设情况,检查部门有关原始资料,召集管理服务对象和有关方面进行评议),对各部门进行考核评估。第三阶段,汇总考评。由考评组根据考评情况,对照考核标准,评定该部门的考核分数。考核评估结果占考核评议综合分值的60%。
  (二)社会问卷测评。向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发放问卷测评表,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档次进行问卷测评。具体测评分2类进行,并实行加权统计。
  1.组织党政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新闻单位进行问卷测评,测评结果权数占50%。
  2.组织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对象进行问卷测评,测评结果权数占50%。
  2类测评问卷统计结果乘以各自的权数之和,即为社会问卷测评结果。社会问卷测评结果占考核评议综合分值的40%。
  四、考核评议等次
  (一)计算综合分值。将考核评估结果和社会问卷测评结果相加,计算出综合分值,按分值高低排列各部门位次。
  (二)确定等次。根据各被考评单位位次排序情况,按下列标准分别确定为优良、合格、不良3个等次。
  1.优良等次:综合分值列前30%(含)位次的。
  2.不良等次:综合分值低于60分或社会问卷测评不满意率在30%以上的。
  3.合格等次:除优良等次和不良等次以外的。
  (三)相关条件。凡进入优良等次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当年优良等次资格,空缺名额依次递补。
  1.因疏于管理发生重特大事故或恶性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2.群众投诉行政效能问题的数量列前3位的;3.因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被“一票否决”的。
  五、考核评议结果运用
  (一)考评结果作为衡量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作为考察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二)被评为行政效能优良等次的单位,由省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连续3年被评为优良等次的单位,授予“山东省行政效能优秀奖”,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三)被评为行政效能不良等次的单位,由省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扣除年底一次性奖金,对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连续2年被评为不良等次的单位,建议作为对部门主要负责人降职或免职的重要依据。
  (四)考评结果由省政府进行通报,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五)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的,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
  考核评议工作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监察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具体负责考核评议工作的组织实施。
  为增强考核评议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设立行政效能举报投诉电话:6912345,2027152。
  省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的考核评议办法。


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91号


  《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已经2006年6月29日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 阎立


二○○六年七月四日

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行为,保护地下文物和出土文物的安全、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含水下,下同)文物的保护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县级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条 在下列区域进行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发展和改革、国土、规划、建设、公安、交通、水利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相关批准手续前,应当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下同)内的古城水道、古城墙、城门遗址、苏州子城遗址;

  (二)经登记公布或者规划确定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范围;

  (三)地下文物埋藏区;

  (四)历史文化名城内除本条(一)、(二)、(三)项以外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外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建设区域;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保护区域。

  第五条 前条所列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选址意见书下达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建设单位报请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区域内组织考古调查、勘探。

  第六条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当由具有考古发掘资格的专业单位承担。

  第七条 承担考古调查、勘探任务的考古专业单位可经以下方式确定:

  (一)由建设单位委托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选择考古专业单位,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选定的考古专业单位及其负责本考古项目的领队告知建设单位;

  (二)由建设单位自行选择考古专业单位,并将选定的考古专业单位以及负责本考古项目的领队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与选定的考古专业单位签订考古调查、勘探协议,协议内容应当包含:

  (一)考古调查、勘探的具体地点、面积、范围;

  (二)考古调查、勘探的时间、经费;

  (三)对可能出现遗迹现象的保护措施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准备情况;

  (四)保密条款;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应当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考古调查、勘探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考古专业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力量保护现场,同时立即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并在 7日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处理意见:

  (一)发现一般文物的,经现场清理,可恢复考古调查、勘探;

  (二)发现重要文物或者重要文化遗存,因存在自然破坏危险急需进行抢救发掘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补办审批手续,并由建设单位和考古专业单位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发现重要文化遗存,具有重大保护研究价值的,考古调查、勘探终结,实施原址保护。

  第十条 生产、施工中出土文物,因自然原因地下文物暴露等非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出土文物的,属于突发性出土文物事件。

  第十一条 发生各类突发性出土文物事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文物、公安部门。文物、公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事件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突发性出土文物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派员赶赴现场,并区分情形妥善处理:

  (一)发现一般文物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古专业力量进行清理。有建设、施工单位的,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配合做好考古清理工作。清理完毕,可以恢复施工作业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告知建设、施工单位;

  (二)经现场清理,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或者抢救性发掘的,应当及时通知建设、施工单位,并依照本办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或者抢救性发掘。

  考古专业单位在接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考古任务或者社会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并按规范要求做好考古工作,发现重要文物应当及时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公安部门接到突发性出土文物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发生盗掘、哄抢出土文物等危急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并追缴流失的出土文物。对追缴的出土文物,应当及时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新闻媒体在接到突发性出土文物事件信息在报道前,应当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实相关情况。

  第十五条 考古专业单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不得向外公布考古情况。

  第十六条 考古专业单位应当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终结后 7日内按规范要求出具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30日内将结项报告和出土文物清单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并将所有出土文物移交给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十七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在 7日内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发现重要文化遗存,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文物、规划等部门应当共同商议保护措施,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要求责成建设单位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方案,协助做好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有下列事迹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二)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时,抢救文物有功的;

  (三)在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四)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突出贡献的。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建设单位自行选择考古专业单位后未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建设单位与选定的考古专业单位签订考古调查、勘探协议后未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古城水道,是指护城河及古城内水系(包括苏州市山塘河、上塘河);

  (二)古城墙、城门遗址,是指暴露于地表的各历史时期城墙、城门遗迹及已探明的地下城墙、城门遗址;

  (三)苏州子城遗址,是指现苏州市干将路以南、十梓街以北、锦帆路以东、公园路以西区域;

  (四)地下文物埋藏区,是指已探明并经公布的能体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遗存保存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