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贯彻执行《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1 04:33:43  浏览:826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贯彻执行《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


关于贯彻执行《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通知

1987年10月8日,国家海洋局

局内外海洋仪器生产单位,局标准计量中心,北、东、南标准计量站: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规定,并结合海洋仪器的特点,我们经过认真调查、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作技术审定,现制定了《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现将该条例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此条例从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生效。

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国家海洋局一九八七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机 构…………………………………………………(1)
第三章 监督抽查………………………………………………(3)
第四章 罚 则…………………………………………………(4)
第五章 附 则…………………………………………………(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是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海洋仪器产品的质量,保证海洋调查、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海洋调查、观测资料的可信性;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国务院各部门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和《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及有关规定,并结合海洋仪器行业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海洋仪器是指用于海洋观测、取样、测试的仪器。产品质量是指国家有关的法规、质量标准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它特性的要求。
第三条 凡生产海洋仪器的有关单位应接受国家海洋局对海洋仪器行使质量监督管理权。
第四条 所有生产海洋仪器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1.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和销售;2.不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不准投料组装;3.国家已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4.没有产品质量标准、未经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5.不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伪造商标、 假冒名牌。

第二章 机 构
第五条 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和组织协调。
2.负责海洋仪器行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组织制订有关的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督促各有关单位保证产品质量,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3.负责制订海洋仪器产品的抽查计划,审批抽查方案,监督抽查方案的执行。
4.负责执行本条例第四章罚则中所规定的各条款。
第六条 国家海洋局根据工作需要,设产品质量监督员,负责分管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产品质量监督员有权随时随地到生产厂家检查产品。
第七条 国家海洋局标准计量中心是海洋仪器行业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职责是:
1.参与制订质量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条例和办法。
2.监督执行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
3.对海洋仪器产品进行抽查,行使由上级部门授予的质量监督管理权。
4.委托有关单位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5.对各海区标准计量站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检测方法。
第八条 国家海洋局各海区标准计量站是所属海区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质量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条例和办法。
2.监督执行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
3.对海洋仪器产品进行抽查,行使由上级部门授予的质量监督管理权。
第九条 生产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应负责本单位海洋仪器产品的质量工作;同时应协助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作好监督抽查工作。
第十条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仅对海洋仪器产品进行监督管理,仪器研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工作由各生产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 产品质量监督员应当从熟悉技术标准,具有产品质量检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工程技术人员中考核选任。

第三章 监 督 抽 查
第十二条 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组织或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对产品实行监督抽查。抽查产品的样品均由生产单位无偿提供。
第十三条 抽查不事先通知被抽查单位,由监督检验机构采用突出和随机方式,在以下任一地方从近期产品中抽取样品。
1.生产单位已检验合格的产品。
2.销售单位或用户未开箱的产品。
样品抽取后立即封样。
第十四条 生产单位要积极配合抽查工作,如实提供样品和有关资料,并在检测手段和工作条件方面提供方便。
第十五条 抽查的依据是产品的国家标准、专业(部)标准、企业标准或国家有关规定中的主要性能和安全指标。按标准或有关规定中的抽查方案对产品进行合格与否判决。如果标准或有关规定中缺乏抽查方案,则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负责制订,报国家海洋局审批后执行。
第十六条 除国家已有规定外,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不准向生产单位收费,以保证监督检验机构的公正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所需技术措施费用和检测费用,按实际需要由国家海洋局专款解决。抽取的样品需要包装、贮运时,有关手续及费用由生产单位承担。
第十七条 抽查不合格的产品批,经整修后,可申请再次抽查,抽查费用一律由申请单位支付。
第十八条 检测后的样品由生产单位自行提取。
第十九条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抽查结束后,将抽查技术报告报送国家海洋局,由国家海洋局分别将抽查结果通知生产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标准局等有关单位,并在有关刊物上公布。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条 产品质量低劣,应令其限期整顿,经整顿仍无效者,生产单位应停止该产品的生产;领有生产许可证的,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收回其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产品不合格的单位,在接到抽查结果的通知后,厂(所)长要立即向全体职工通报情况,检查存在的问题,查清有关人员的质量责任,对在制品和库存品进行清理,不合格品不准出厂,已出厂的要按《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生产单位要积极配合抽查工作,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设置障碍,对影响抽查工作正常进行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生产单位抗拒抽取样品的,按不合格论处,并予通报。
第二十三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必须正确行使职权,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得玩忽职守,循私舞弊,如有违反,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到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也适用于进行海洋调查、观测所需的辅助设备。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与国家有关法规如有抵触,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授权国家海洋局标准计量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黄山市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


黄政〔2006〕11号


关于印发黄山市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黄山市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黄山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黄山市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黄山投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引进境、市外资金、设备(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为准)到黄山市投资的团体或个人(以下简称“引荐人”),经市、区县招商引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按本办法规定实施奖励。
  第三条 引荐人应在招商项目签订正式合同(协议)后,由外来投资者和我市合作单位或个人共同出具证明文件予以确认,并及时到项目所在地招商引资部门登记备案,其中,市直项目到市招商局登记备案。
  第四条 引荐来的项目法定代表人和合作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完成上级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而引进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不作为引荐人。
  第五条 引荐外来投资的奖励条件:
  (一)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二)已批准的合同章程中投资资金按期到位,并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三)项目进展达到下列要求:
  1.农业综合性项目投入运营;
  2.工业项目正式投产;
  3.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首期工程;
  4.其它项目全部建成或开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列入)。
  第六条 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标准:
  (一)项目协议(合同)投资额达300—1000万元或外资40—120万美元,按实际投入资金的5‰奖励引荐人,其中工业项目按实际投入资金的6‰奖励引荐人;
  (二)项目协议(合同)投资额达1001—5000万元或外资120—620万美元(含620万美元),按实际投入资金的7‰奖励引荐人,其中工业项目按实际投入资金的8‰奖励引荐人;
  (三)项目协议(合同)投资额达5000万元或620万美元以上,按实际投入资金的9‰奖励引荐人。
  第七条 引荐外来投资奖励方法:
  (一)第一次按项目协议或合同投资总额,实际投入资金达30%后,按奖励标准首期兑现引荐人30%奖金。
  (二)第二次按外来投资奖励条件,达到项目进展要求的,协议或合同投资总额资金全部投入到位后,再按奖励标准兑现引荐人70%。
  第八条 引荐外来投资奖励资金由市、区、县政府专门设立引荐外来投资奖励资金。
  第九条 奖励资金按外来投资项目税收入库级次(谁受益,谁奖励)分别由市、区、县同级财政部门承担并负责兑现。
  第十条 属市本级财政负责兑现的奖励,由市招商局会同市发改委、商务局、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确认,报市政府批准由市财政局负责兑现。
  第十一条 引荐人的奖金为合法收入,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给予保护。
  第十二条 对引荐人的奖励,一律以人民币支付(外资按出资到位当时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计算),个人所得税由引荐人按国家规定缴纳。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招商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黄山市人民政府黄政〔2003〕23号文件同时废止。本市其他规定如与本办法相抵触,按本办法执行。




关于印发《“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办法(试行)》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中青办发[2005]32号


关于印发《“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办法(试行)》的通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积极部署,狠抓落实,以组织创新、队伍培育、项目拓展、机制建设等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和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扎实推进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现将《“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05年度的创建单位名单一并下发。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二十日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
创 建 办 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和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扎实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活动是深入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要立足基层,重在创建,务求实效。

第二章 创建单位的申报、确认和管理

  第三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原则上按年度申报和确认。

  第四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申报条件:

  (一)社区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基础和环境较好,街道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性高;

  (二)有热心青年工作、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青年中心工作队伍;

  (三)已建成了一批初步运转良好的城市青年中心。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新申报的创建城区(市)数量一般控制在所辖城区(市)总数的10%—20%。

  第六条 每年年初,由团城区(市)委提出申请,省级团委根据申报条件审核推荐,及时上报团中央。

  第七条 团中央对所有申报“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的城区(市)级团委进行资格审查和年度确认,并适时公布创建单位名单。

第三章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评选

  第八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要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创建工作。

  第九条 创建工作主要内容:

  (一)逐步实现城市青年中心在本区域的全覆盖。逐步做到每个街道有一个青年中心。通过会员制方式,因地制宜,广泛吸纳符合条件的城市青年中心会员。以街道团干部、青年企业家、青年社团负责人、驻街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优秀青年人才为基础,选举一批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热心青年中心事业的骨干组建理事会。培育各类青年兴趣协会、俱乐部等社团,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有效管理。以街道团(工)委书记为法定代表人,制定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依法建立,规范运作。要通过争取党政支持投入、利用青少年宫、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既有场所、共用社区服务中心、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等途径,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办公、活动场地。

  (二)建设稳定的青年中心工作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社会工作者和青年中心志愿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内关心支持青年工作的各界人士为依托的青年中心工作队伍,以此建立稳定高效的青年中心秘书处。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和省级项目、青年中心与高校结对共建等活动,开展定向招募、定向培训、定向派遣,吸收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到青年中心秘书处工作,并形成接力机制。探索建立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和志愿者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广泛开展专题培训、理事轮训等活动,加强对工作骨干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建设青年中心的工作理念和具体方式,培养和提高其动员组织、活动设计、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

  (三)实施青年中心服务项目。统筹社会和团内资源,在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青年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开发青年中心特色项目,尤其是要发挥青年中心在服务困难青少年群体、社区青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青年中心的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承接政府有关青年事务项目,促进青年中心的有效运转。依托城市青年中心,广泛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文明社区创建、社区青年文化节、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论证、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第四章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标准

  第十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是团中央对城区(市)扎实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奖励称号。

  第十一条 “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标准:

  (一)对青年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党政积极给予支持,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工作,工作环境良好,成效显著;

  (二)实现青年中心在本区域内的全覆盖。即所属街道建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青年中心,并能正常有效运转,积极发挥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作用;

  (三)建设了稳定高效的青年中心工作骨干队伍;

  (四)推广实施了一批深受青年欢迎、具有实效性和牵动性的服务项目;

  (五)探索形成了一套长效工作机制。

第五章 创建单位管理

  第十二条 团中央对“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 上年度创建单位(含已受表彰的先进城区(市))经再次确认后,与当年新增单位一起作为年度创建单位,继续开展创建活动。

  第十四条 团中央将组织督察组对创建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年底进行全面检查考核。

  第十五条 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区(市)级团委,可优先参加“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评选;对工作推进措施不力、效果差的创建单位,取消其创建资格。

  第十六条 团中央对获得“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称号的城区(市)级团委实行年度考核,如果出现问题或工作退步,不符合标准,团中央将进行通报,并取消其资格。

第六章 表彰与奖励

  第十七条 在开展“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活动中,评选表彰“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全国优秀城市青年中心”和“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先进个人”,原则上每年年底进行表彰。

  第十八条 团中央对“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全国优秀城市青年中心”、“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先进个人”予以适当方式的奖励和宣传。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在试行的过程中,将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加以完善。本办法的解释权属共青团中央。

  第二十条 各地可根据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城区(市)创建及评选表彰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9月起施行。


2005年度“全国青年中心建设
先进城区(市)”创建单位名单


北京市
崇文区 宣武区 海淀区 石景山区

天津市
和平区 塘沽区 河西区 河东区

河北省
石家庄市长安区 秦皇岛市海港区 三河市
唐山市路北区

山西省
晋城市城区 长治市城区 朔州市平鲁区 孝义市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包头市昆都仑区
包头市青山区   通辽市科尔沁区  赤峰市元宝山区

辽宁省
沈阳市和平区  沈阳市沈河区 沈阳市皇姑区
大连市沙河口区 营口市站前区 抚顺市新抚区

吉林省
长春市朝阳区 通化市东昌区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香坊区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牡丹江市阳明区
佳木斯市永红区 大庆市龙凤区   鸡西市鸡冠区
双鸭山市尖山区 伊春市伊春区   七台河市桃山区
鹤岗市东山区  黑河市爱辉区   绥化市北林区
大兴安岭新林区

上海市
徐汇区 静安区 浦东新区

江苏省
南京市秦淮区  无锡市滨湖区
苏州市工业园区 徐州市泉山区 南通市崇川区
连云港市新浦区 泰州市海陵区 盐城市亭湖区
扬州市广陵区

浙江省
杭州市西湖区 杭州市江干区 杭州市上城区
杭州市萧山区 宁波市海曙区 温州市鹿城区
台州市路桥区 台州市椒江区 绍兴市越城区
衢州市柯城区

安徽省
合肥市蜀山区 芜湖市新芜区 马鞍山市花山区
滁州市琅琊区 蚌埠市蚌山区 淮南市田家庵区
黄山市屯溪区

福建省
福州市鼓楼区 漳州市芗城区 泉州市丰泽区
龙岩市新罗区 三明市梅列区

江西省
鹰潭市月湖区 新余市渝水区 吉安市青原区
九江市浔阳区 南昌市青云谱区

山东省
济南市历下区 青岛市李沧区 青岛市市南区
淄博市周村区 淄博市张店区 烟台市芝罘区
威海市环翠区 东营市东营区 潍坊市潍城区
日照市东港区 滨州市滨城区 临沂市兰山区
莱芜市莱城区 滕州市    禹城市

河南省
郑州市金水区 郑州市管城区 焦作市山阳区
开封市顺和回族区      安阳市北关区

湖北省
武汉市江岸区 宜昌市当阳市 鄂州市

湖南省
长沙市雨花区 长沙市岳麓区 长沙市芙蓉区
岳阳市岳阳楼区

广东省
广州市天河区 深圳市盐田区 汕头市龙湖区
湛江市赤坎区 潮州市湘桥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青秀区 南宁市兴宁区 南宁市西乡塘区
南宁市江南区 柳州市鱼峰区 玉林市玉洲区
北海市海城区 桂林市象山区 桂林市秀峰区
梧州市长洲区

海南省
海口市 琼海市 儋州市 三亚市

重庆市
渝中区 渝北区 九龙坡区 北碚区
巴南区 南岸区

四川市
成都市武侯区 德阳市旌阳区

贵州省
贵阳市云岩区 贵阳市南明区 毕节市城区

云南省
昆明市西山区 昆明市官渡区 楚雄州楚雄市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城关区

陕西省
西安市阎良区 榆林市城区 铜川市王益区

甘肃省
兰州市安宁区 平凉市崆峒区 金昌市金川区
庆阳市西峰区 天水市秦州区

青海省
西宁市城西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兴庆区 银川市西夏区 吴忠市城区
青铜峡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拉玛依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六师五家渠市 农八师石河子市